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十)

日期: 2025-04-02 复习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七十回之后,贾府的败象越来越明显。如第七十二回写到贾琏、凤姐与平儿商议典当贾母的“金银家伙”以解燃眉之急,恰到这时,夏太府小内监又传话来“借”银子,令贾琏哭笑不得,妄想“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B、 贾母八旬大寿期间,王熙凤遭到了邢夫人尖刻的嘲讽,这对王熙凤来说,是一次不可容忍的打击,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了。
C、 鸳鸯刚烈勇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宽厚善良的女子。她在大观园里无意间撞上了迎春的丫头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幽会。这对司棋来说,无异于大祸临头,但鸳鸯信守承诺,从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潘又安畏罪逃跑,司棋病倒,善良的鸳鸯来探望司棋时还“立身发誓”不告诉别人。
D、 芳官是一个脾气倔强、具有反抗精神的小优伶。干娘克扣她的月钱,还用剩水给她洗头,她不服气,便和干娘顶撞起来。王夫人把她撵出大观园,让她干娘领了去配女婿。芳官不甘心再被干娘买卖,便跟着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下列对《红楼梦》一书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危机。
B、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他们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因研究《红楼梦》而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C、 《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 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人物有几百个,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都十分精通,所以他描写的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都真实而细腻。
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自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自凤姐之口,“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出于红玉之口,“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秦可卿之口。
B、 贾家宗族的长房是荣国府,次房是宁国府。《红楼梦》主要写的是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涉及荣国府和宁国府。
C、 贾母在贾府被抄家之后,处变不惊。她不埋怨任何人,关键时刻开箱倒笼,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并给儿孙们一一分派,显示了其在贾府的灵魂与支柱作用。
D、 作者描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无论是在王夫人处拜见,还是在贾母房中吃饭,都十分推让,这表现了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寄人篱下”的心境。
《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气质等,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列对《红楼梦》中的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诗在书中是林黛玉所作,借悲叹落花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伤。
B、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这两句诗在书中是史湘云所作,借咏白海棠表达对高洁品性的赞美。
C、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几句诗在书中是贾宝玉所作,抒发对逝者的哀思。
D、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这两句诗在书中是薛宝钗所作,借咏菊花抒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因而成了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府中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B、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本家薛家。
C、 妙玉爱“洁”。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栊翠庵喝茶,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D、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曲子提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语言表达

名著导读

问答题

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缺失后四十回的《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至于究竟是怎样的“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沦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个个都是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是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尽管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显然更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即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个对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一“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无穷无尽的想象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明的就是这一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一个唯一的结果,还拿“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比作“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原笔与一些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了曹雪芹伟大的艺术构思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让我们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