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3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美学范围内,“美”字的用法也很复杂。那么,美是什么呢?

许多美学家经常把美看成就是审美对象,一处风景,一件彩陶,这些都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出现是需要人在欣赏时的一定条件的。朱光潜讲: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就是说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霞光、彩虹、维纳斯、《清明上河图》,没有人欣赏,就失去了美的价值。西方近代美学家关于这方面讲的更多。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

而审美对象是由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所创造出来的。

诚然,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艺术、风景也不能给你以审美愉快,不成其为审美对象。心境不佳,再好的作品似乎一点也不美。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但是,光有主体的这些意识条件,没有对象所必须具有的客观性质行不行?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这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有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观条件或以主观条件为决定因素还不行,总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审美性质。即使艺术家可以在一般人看不到的美的地方发现美、创造美,甚至把现实丑变成艺术美,但是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联系,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所以,如果说“美”的第一种含义是指“审美对象”,那么第二种含义就是指“审美性质”。

问题是,审美对象之所以能出现或存在,还要有客观方面的条件,即审美性质的存在或潜在。那么,这些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性质等等,又是如何可能成为审美性质的呢?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某些形式规律,

为什么一定的比例、对称、和谐、秩序、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就会具有审美性质呢?为什么它们能普遍必然地给予人们以审美愉快呢?亦即这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是如何可能的?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此作出解释,由于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力”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在大脑中引起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从而,人在各种对称、比例……中,产生相互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但事实上,动物也可以有这种同构反应。现在似乎只能从哲学上指出一点,即人的这种生物性的同构反应乃是人类生产劳动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历史成果。只有把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建立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使“同构对应”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和性质,才能进一步解释美和审美诸问题。审美性质之成为美,某些形式成为“美的规律”,实另有其根源和来由。

总括上面所讲,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含义。所以要注意“美”这个词是在哪种含义上使用的。“美是什么”如果是问什么是美的事物,这基本是审美对象的问题。如果是问哪些客观性质、因素构成了对象、事物的美,这是审美性质问题。但如果要问这些审美性质是为何来的,美从根源上是如何产生的,这就是美的本质问题了。“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来追究美。只有从美的根源来探究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材料二:

所谓“价值”都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比如说“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美”本来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但是美学家们因为不能寻出美的特殊价值所在,往往把它和“善”混为一事。

“善”的最浅近的意义是“用”。就广义说,美的嗜好是一种自然需要的满足,也还算是有用,也还是一种善。不过就狭义说,美并非实用生活所必需,与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许多人却把美看作一种从实用观点所见到的善。《席上谈》里有一段趣事。希腊举行美男子竞赛,苏格拉底说最美的男子应该是他自己,因为他的鼻孔阔大朝天,最便于嗅;他的嘴宽大,最便于饮食。这段故事对于美学有两重意义:第一,它显示一般人心中所以为美的大半是指有用的;第二,它也证明以实用标准定事物的美丑,实在不是一种精确的办法。

我们在讨论文艺与道德时,也提到许多人想把“美的”和“道德的”混为一事,我们的结论是这两种属性虽有时相关而却不容相混。“美”和“有用的”“道德的”各种“善”都有分别。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出关①

鲁迅

老子②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阿呀!”关尹喜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 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 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㖇”: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㖇,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③账房说。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科是一定要他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又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大路慢慢的走去。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书记先生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哼,还是这些老套。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说。 “看他走得到。”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巡警和探子。“呆站在这里干什么?”他吆喝道。“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还去!”

关尹喜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等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除了《补天》、《奔月》,其余小说则与对周季三大显学儒、墨、道的思想价值的处理有关,鲁迅对它们既有所拒绝又有所承担。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

(摘编自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有删改)

[注]①《列异传》载关尹喜见“紫气浮关”,而老子骑青牛而过。②《史记》载孔子曾盛赞老子是“其犹龙邪”的圣人,而鲁迅自述本文创作缘由时,认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做大言”。③此句间杂方言,意思是:你在说些什么,我简直听不懂。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①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阔里使高其梱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文本二;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救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撞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文本三: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救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庳:bì,矮小。②梱:kǔn,门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由此可知蜀人喝茶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茶馆自然也应运而生。

      , 即茶碗、茶盖、茶船;茶盖谓天,      , 茶碗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去茶馆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使茶香四溢,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可以把茶叶撇开。

冲茶是成都茶馆一绝,如同杂技表演一般呢。正宗的川茶馆应是紫铜长嘴大茶壶、锡茶托、景瓷盖碗。堂倌右手提个锃亮的紫钢壶,左手分开的五指间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托来到桌前,抬手间,茶托已滑到每个茶客面前,盖碗咔咔端坐到茶托上,堂倌把铜壶提得高高的,隔得老远便将开水冲过来,那水流划出一道银白色的弧线,不偏不倚正好注入茶客的茶杯中.待收住茶杯刚满,从头到尾滴水不漏,随后迅即盖好盖,速度惊人却纹丝不乱,表现出一种优美韵律和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大一点的老茶馆,冲茶的堂倌一班就有七、八个、十来个人,他们提着钢壶巡行茶桌间,只要茶客没有盖上茶碗盖,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