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高考真题】浙江省2023年6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卷

日期: 2025-04-12 高考真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 分封制度的终结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 宗法制度的湮灭
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 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 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 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 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 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 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 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 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

A、 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 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 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 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 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 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   )
A、 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
B、 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
C、 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D、 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生活的历史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