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河北省保定市安重点中学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质检试题

作者UID:11003641
日期: 2024-12-26
高考模拟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说服、论辩的技巧,早在荷马时代就萌芽的演说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得以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演说渗透到城邦各个角落,几乎无处不在。无论在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上,还是在市政广场、剧院等场所,到处都能听到演说者的精彩演说。在“智者”传授演说技能的影响下,雅典出现了一大批演说家,演说术由此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摘编自蒋保《试析雅典城邦演说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20世纪初的晚清中国被称为“演说造成的时代”。1902年《大公报》刊载的《论演说》指出,“今夫吾国士无智愚贤不肖,莫不以开沦民智为最亟之务矣”,“乃今欲奋其自力而为开沦之事,则三物尚焉:曰译书、曰刊报、曰演说”。1904年,河北官绅谷钟秀等人援引日本通俗演说之例,奉准直隶学务处,设立茶话所,以推广通俗教育。随着各地练习演说会的涌现,苏州的演说会以“昌明政治之原理或敷陈列国之现势”为宗旨;演说地点多以戏园和茶馆等公共场合为主;演说涉及劝戒鸦片与缠足、列强欺凌、鼓励蚕桑与实业等方面。由此,一套拥有健强的体魄、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与强烈的国家意识等新国民观念慢慢开始在人们心中滋长。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第一次城市化高潮发生在1949~1957年,以城市为中心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政治机制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950年1月,北京市政府首先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方针,改造旧城。其后,南京、成都、上海等各大城市也提出类似口号,并采取了具体措施。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产业基础,新中国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一批城市快速兴起和发展,“一五”期间仅内地就新增资源型城市21个。1949年,中国的设市城市数为120个,1957年设市城市增至176个。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从跟随者到领跑者: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回眸》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发展加速,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的数目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幅较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设200多个城市和8000多个建制镇,这些城镇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国有经济焕发生机,更使民营经济取代乡镇经济,并获得蓬勃发展,同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长0.5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水平比80年代上升幅度低2.3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路德指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进行书写、阅读、唱歌等活动,还要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为此,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财的女子”。只有这样,统治当局才能获得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臣民,以确保整个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坚信新发明将会改变整个人类生活,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以追求学问领域的扩大。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取向,适应了社会需求。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从 16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有序发展。1567年,英国制定《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年限、学徒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落实了国家有效监督学徒制度。据统计,工业革命期间的不少发明家和企业家,都接受过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培养。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明确规定贫困儿童必须做学徒,并强调教区负责人和保护人有义务负责监督该法令的执行。这促进了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诞生,如慈善学校、劳作学校和产业学校等。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如基本读写、家庭服务及工业操作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其后继教育与发展打下基础。总之,工业革命前的职业教育为英国培养了几代技术精湛的工人。 

——摘编自谢勇旗《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不同朝代任官的规定部分

时期

规定

商周

国家机构以宗族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诸侯、卿、大夫的爵位都由子孙继承

西汉武帝

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逐步形成了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

东汉桓帝

定“三互法”,“谓婚姻之家及两州(幽州和冀州)之人不得交互为官”,仅限于州牧和郡太守

魏晋

曹魏强调“唯才是举”,然立九品官人之法,选官多重家世荫资,不论行能,评定品第,取舍由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朝

“不许百姓任本贯州县及本贯邻县官”,“宰相子弟多居外职者”,朝中大臣子弟不得任御史和言谏官。《唐六典》规定:“凡同司联事,及勾检之官,皆不得注大功以上亲”

北宋

“官守乡邦,著令有禁”,在任期内不准在所辖境内“置买物业”

明朝

官员任用有资格限制和籍贯限制,吏员虽可升为官,但从1409年起便“禁吏员为御史”,“郡县守令一般不在本地任官”。之后,避籍的范围逐步延伸,北人南仕,南人北守,选人动涉数千里,即所谓“南北互选之法”

——摘编自唐梦诗《试论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完整)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