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物试卷库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试卷

日期: 2025-04-10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4.0分)

冷蒸,又名“冷嫩”,南通地区的一种特色时令小吃,是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麦穗,在除去麦芒、麦壳后,经铁锅文火翻炒,再经石磨磨制而成的一种条形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麦粒外面的麦壳属于上皮组织
B、 小麦用种子繁殖,属于裸子植物
C、 从结构层次上看,麦粒属于组织
D、 小麦具有根、茎、叶等六大器官
细胞分化贯穿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图1~图4所示为植物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细胞的细胞壁厚,排列紧密,属于保护组织
B、 图2中细胞小,细胞核明显,属于分生组织
C、 图3中细胞呈管状并上下连接,属于输导组织,只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D、 图4中细胞的细胞壁薄,体积大,属于薄壁组织,能够储藏营养物质
“杜鹃枝上杜鹃啼”,诗句中的前一个杜鹃是杜鹃花(学名:Rhododendronsimsii),后一个杜鹃是杜鹃鸟(学名:Cuculuscanorus)。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uculuscanorus是杜鹃鸟的英文名称
B、 Rhododendron是杜鹃花的种名
C、 杜鹃花和杜鹃鸟具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D、 杜鹃花和杜鹃鸟分属于不同的界
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下列有关家兔、家鸽体温恒定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家兔的体表有毛,家鸽有羽毛,具有保温作用
B、 家兔靠肺完成呼吸,气体交换能力强
C、 家鸽有气囊辅助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D、 家兔有发达的盲肠,消化植物纤维能力强
海葵、涡虫、河蚌、沼虾、青蛙、鲫鱼、鲸都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河蚌属于软体动物,体表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贝壳
B、 这些动物都用鳃呼吸
C、 海葵的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涡虫身体由三个胚层构成
D、 沼虾属于节肢动物,鲸属于哺乳动物
蝼蛄(如图)是本地区常见的一种昆虫,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下列叙述能说明蝼蛄属于昆虫的是( )

A、 身体分部,附肢分节,头部有一对复眼
B、 头部有一对触角,有翅能飞
C、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D、 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
“曝伏”是江苏的一种民间习俗。三伏天,人们将箱柜里的物品拿到太阳下暴晒,以去除湿气,防止物品发霉。下列有关霉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霉菌的生长需要水,暴晒脱水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B、 霉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长在馒头上的白毛是匍枝根霉,繁殖时顶端出现球状孢子囊
D、 霉菌与酵母菌、蘑菇同属于真菌
如图是海带、马尾松和菜豆的分类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代表的生物分别是海带、马尾松、菜豆
B、 ②和③都是种子植物
C、 菜豆和马尾松的亲缘关系最近
D、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的阻力
B、 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利于保持体内水分不过度散失
C、 青蛙有发达的肺,适应陆地生存
D、 狼的犬齿较发达,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寒冬临近时,落叶树的叶子(结构如图所示)开始变黄,树叶易随风飘落。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树叶自然落下时多数背面向上,其主要原因是( )

A、 上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下表皮细胞排列疏松
B、 上表皮细胞合成的有机物多,下表皮细胞合成的有机物少
C、 靠近叶片正面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数量多,合成的有机物多
D、 靠近叶片背面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数量多,合成的有机物多
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蒸发了水和无机盐
B、 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C、 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叶表的温度
D、 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空气的湿度
下列有关如图所示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带有叶无根和茎,结构简单,属于藻类植物
B、 葫芦藓顶端膨大部分是其种子,可萌发形成新的个体
C、 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跟葫芦藓一样都有根、茎、叶
D、 玉米属于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形成果实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科学家将大白鼠和蚂蚁放入终点有食物的迷宫(如图1)中,进行走迷宫训练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B、 走迷宫实验中,大白鼠出现错误的次数明显多于蚂蚁
C、 大白鼠和蚂蚁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
D、 训练次数越多,蚂蚁和大白鼠出现错误的次数越多
小明不小心手指被扎了一下,迅速缩手(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骨骼肌提供动力
B、 关节起支点作用
C、 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同时收缩
D、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燃烧
B、 植物的蒸腾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C、 为实现“碳中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D、 植物通过根吸收二氧化碳

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蝗虫是世界性农业害虫。我国历史上也饱受蝗灾侵袭,主要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干燥裸露的土壤更加有利于东亚飞蝗产卵和卵的孵化,使蝗虫数量大增。刚孵化出的若虫无翅、不能飞。若虫经过多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成虫非常善于弹跳和飞行。大量蝗虫能集群迁飞,遮天蔽日,所经之地往往寸草不留,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寻找治理蝗虫的方法。化学药物治虫收效快,但是污染严重,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防治的方法。

1953年,研究人员从蝗虫体内分离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蝗虫微孢子虫。它可在蝗虫细胞中大量繁殖,导致蝗虫的食量减少、产卵量下降、寿命缩短;它还能够干扰蝗虫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抑制蝗虫的集群迁飞行为。研究发现,蝗虫微孢子虫不杀伤蝗虫天敌,对人畜无害,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性,因此被批准为可商品化的生物杀虫剂。

“牧鸡治蝗”是防治草原上蝗虫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研究人员在新疆哈密地区选用善于奔跑、生长发育快的麻花鸡,将其调训后集群放牧,用于防治草原蝗虫。数据统计显示,鸡群每天捕蝗4~5次,30天后蝗虫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长大的鸡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牧鸡治蝗”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人们已经掌握了多种治蝗方法。但由于环境条件是影响蝗灾暴发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我们树立环保理念,改善蝗虫易发地的生态环境,共建绿水青山,从根本上防治蝗灾。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