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测试卷

日期: 2025-04-17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的主要目的是(   )
A、 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 巩固国防
C、 防范内乱
D、 减轻百姓的负担
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 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 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 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 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的学习主题是(   )
A、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B、 唐朝的制度革新和民族交融
C、 辉煌的隋唐文化
D、 繁荣的隋唐经济
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一些带有中亚、西亚流行图案的丝织品;中国清代生产的珐琅瓷器中描绘了圣母像。这说明(   )
A、 中国古代各民族联系密切
B、 中国古代开明的对外政策
C、 适应了对外贸易的要求
D、 手工业技术精湛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的都城迁移方向(   )
政权迁都时间旧城新都
北魏494年平城洛阳
1153年会宁府中都
1267年和林大都
1644年赫图阿拉北京
A、 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 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 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 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
B、 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
C、 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 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原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而家族又以血缘为依据,血缘则是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的,“夫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为宗庙,下以为继后世者也”。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

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

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