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

作者UID:17560569
日期: 2024-12-31
期末考试
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3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周恩来1937年7月4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郑重宣言:“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即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实行民主政治,并取消原有的苏区建制,接受国民党的改编。……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对抗日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坚持民主建政的共产党人本着开明、民主、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努力地将党外人士团结到一起,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救亡献计献策。

——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材料三 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把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摘编自欧阳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智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推行“村”制度,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推行的“以自卫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臣要效忠封君,要尽一定的义务,主要的义务是服兵役,要宣誓”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年﹣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