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06-27
期中考试
基础知识(每小题4分,共12分)
课内文言文(每小题4分,共12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信的幻觉

①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题目来自达尔文的一句名言:“无知往往比博学更给人自信:那些肯定地断言这个或那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被科学解决的人,恰恰是那些所知甚少的人,而不是学识渊博的人。”

②文章举了一个在美国很有名的例子。1995年,44岁的麦克阿瑟·维乐在光天化日下,一天之内毫无伪装地抢劫匹兹堡市的两家银行。电视台当天在晚间新闻里播放了银行摄像头拍报到的画面,一个小时后维乐被捕。当得知自己被摄像头拍到时他很吃惊,不相信地说:“我明明已经擦了柠檬汁的。”原来他以为,用柠檬汁涂面可以在摄像头前隐形。

③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研究了这一事件后认为,维乐用柠檬汁涂面,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特别愚蠢,而是出于一种我们大家都不能避免的认知偏误。它包括两个方面:能力欠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能力强的人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这种认知偏误起源于人的内在幻觉。这是因为,能力差的人视野狭窄,能力强的人视野开阔。维乐本来就对隐身术有兴趣,又有抢银行的想法,所以,这个隐身术的谎言是他特别听得进去、特别乐意相信的。同样,人们对那些令自己高兴、舒服的谎言,如虚伪的马屁以及宣誓、效忠等,几乎是不设防的。舒服的谎言经常借用一种令人兴奋、一兴奋就忘乎所以的动情语言。

④在一个虚伪的社会里,最通行、回报率最高的谎言就是阿谀奉承,那些好听的话就像窃贼维乐涂脸的柠檬汁——柠橼汁是奉承者提供的,却是接受者自己涂到脸上去的。

⑤费尔德曼写过一本书——《你生活里的撤谎者》。他讨论的不是说谎言应不应该发生,而是说谎言如何发生,这就包括了谎言让人感觉舒服的心理机制和谎言得以茁壮成长的社会土壤。

⑥人们一般羞于承认自己是在奉承,认为那只是必要的“好话”。人们在生活里需要好话,因为好话有社会功能。好话可以用来“表示尊重”。被奉承者经常不觉得对自己的奉承是一种谎话,因为他觉得自己配得上那些好话,他把奉承当作别人对自己应有的肯定和敬重,是先欺骗了自己,才被奉承者欺骗的。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很多人对别人说好话,就是为了获得一些好处。他们对自己撒谎,也对别人撒谎。

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来说,看到“好话”的社会功能,并不等于可以无视它的虚假,学会识别看似好话的谎言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不受欺骗,获得真诚的人际纽带,也是为了正确地认识自己,撕破虚伪的面纱,建立起真正的自信,更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诚信、更加真实的社会,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为祖孙后代撑起精神大厦,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荒芜。

(文/徐贲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古诗文理解与积累(共14分)
作文(50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5分)
名著导读(6分)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文学类作品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各题。

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

①很多年前,我翻译过一本关于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书。马丁·斯科塞斯出生在纽约治安很差的下东区,从小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很为难:一个身体孱弱的小男孩如何在好勇斗狠的街区平安长大?思考良久,他们决定买一台电视机。那可是1948年,斯科塞斯家是整条街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②那个年代,看电视并不像今时今日一般充满乐趣,因为电视台播放的内容十分有限。同一部片子,周一刚在《佳片剧场》播出,周二又出现在《好片回放》里。大量重复的观影经验在小马丁身上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令他对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烂熟于心。上学后,老师一给大家讲故事,他就一幅接一幅地画出场景,且坚持按照1:1.33的长宽比构图。用视觉形象思考和表达,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习惯。

③那时我的孩子还小,我对于教育还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开始动脑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告诉我们:家长没必要限制孩子接触视听设备?现在娱乐行业这么发达,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创造内容。如果不让孩子从小消费内容,他们长大后怎么能创造内容呢?

④且慢,就在同一本书里,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成名作是《出租车司机》,这部电影的编剧保罗·施拉德的人生则是另一种境遇。保罗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保罗18岁之前没看过一场电影!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保罗长大后却酗酒,依赖药物……1972年夏天,既失业又离婚的保罗,人生跌到了谷底。在最绝望的时候,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形象如同一头猛兽,一下子从他的脑海里蹿了出来。他用了区区10天,就写成了《出租车司机》的初稿。

⑤这样也可以啊?“一万小时”理论呢?

⑥也许,《出租车司机》成功的关键并非遵循了剧本写作的某条法则,而是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当这个人物带有自传性时,用于积累失败生活的“一万小时”就相当于别人用于技术训练的“一万小时”。反正有马丁·斯科塞斯负责把文字呈现在银慕上,保罗剧本的不足并不是电影成功的障碍。所以,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教育的关键是拓展孩子的社交图?

⑦一晃10年过去了。想到当年的心理活动,我不禁哑然失笑。为教育焦虑这么多年,回头来看,我在教育上几乎无所作为。倒不是说我的孩子一无是处,平心而论,他们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只是那些闪光之处并非来自我的有意栽培。

⑧那么,是不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教育这回事呢?还真不是。所谓教育,从定义上说,是把甲方的信仰、理念、愿景、知识、经验灌输到乙方的头脑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甲方,孩子是乙方。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中存在3种甲乙方关系。

⑨第一种是成功的关系。甲乙双方互相成就。乙方并不痛苦,甲方也没有牺牲自己。然而这种成功的例子,可遇而不可求,与其说是双方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幸运。第二种是痛苦的关系。甲方拼命想让乙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绝大多数家庭都处在这种关系之中,只是焦虑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关系中的甲方有一个特点,就是认为教育是有秘诀的。他们期待找到真正有用的经验,并且加以复制。问题是:成功的教育经验能不能复制?我认为,如果成功的经验是真的,至少值得聆听,能不能复制是另外一回事。要警惕的是伪经验。所谓伪经验,就是乙方的成功是偶然的,和甲方的努力没有关系。

⑩我也曾经热衷于做个成功的甲方,却失败了,于是选择了第三种关系:甲乙双方各自独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多年来关注教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明白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就能取得预期的结果。与其花时间做甲方,不如花时间做自己。在孩子的智力能够领会的范围,身教倒可能会无心插柳。别看保罗·施拉德18岁前没看过电影,说不定他的父母经常晚上偷偷出去看电影呢。

(文/王芫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语言运用(9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