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作者UID:11479800
日期: 2024-05-31
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衮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

《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正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

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亚、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曾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现代文阅读Ⅱ

大地的“木头腿儿” 张佃永

有了那辆车,爹娘犹如长了新腿脚。

车是一个有点木工手艺的亲戚帮着做的,走起来“嘎吱嘎吱”直响,但这并不影响爹娘对它的珍爱。牛车对爹娘的意义,不只是重体力活儿的帮手,更是一种卑微的体面。

牛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到的,确有些老了,村子里所有的人家都不愿分到它,七弯八拐的,它便到我家落了户。老牛性情温和,走路是慢了些,却不会动不动就他蹶子发痰,这正适合爹娘的性情。

爹套好牛车后,招呼一声娘,娘慌慌地出门,小心地把盛水的瓷茶壶放在一块已经褪色的布巾上搁稳,再把锄头、镰刀、麻绳、箩箧一股脑丢在车上,爹坐一头,埌坐另一头,在朝阳下沿着一条林荫路慢悠悠地出发,他们去劳作,从事注定了的生活。

春天,大地解冻以后,他们把种子、肥料拉到地头喂给大地。秋天,他们再郑重地把从大地肚子里生出来的莜麦、胡麻和土豆拉回家。然后,该碾场的碾场,该脱粒的脱柱,该储存的储存,粮食人吃,莜麦的秸秆、萝卜的缨子就是老牛整个冬天的饲料、

我劝爹娘不必再为生活拼命,家里的那点薄田,投入再多的辛苦也难以收获更多的惊喜。但爹娘觉得,他们还拉得动家里的生活,而且,在地里,他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劳累于他们,已然算不得消耗与折磨,而被当作一种天经地义。

但他们都已先于那头老牛承担不了重活儿了,万物有灵,老牛拉着车,拄着爹娘在家与地里往返,已经成了习惯,慢慢悠悠,却气定神闲,爹知道老牛的好,每天晚上,他总是先把老牛妥妥地安顿好,才躺在炕上,让僵硬的腿脚舒缓过来。

衰老之间的惺惺相惜,让爹娘与老牛在朝朝暮暮的温暖与平淡中相互依赖,一起慢慢行走,爹也有一条皮鞭,就放在车上,有时候也扬起来,但那稚子只形同于犁地碾场、爬坡上梁需要奋力的指挥棒,从没有落到过老牛身上。而老牛与爹的默契是,只要看到爹扬起粮子,便倾尽全力。甚至,从爹坐在车辕上的声音和动作里也能感受他的松弛与紧张,慢悠悠或者急匆匆地把他们拉到地头,甚至更远的地方。

那天,爹把多余的一点粮食装好,到10公里外镇上的粮库去.卖粮是家里主要的收入渠道。夜里吃了好多的青草,早展又喝足了水,老牛也养好了劲头,一路在朗日清风中不慌不忙,悠悠闲闲。

一辆狂飙的摩托车呼啸而过,老牛突然受惊,挣脱缰绳狂奔.爹的腿被车辕别了一下,痛得不轻,老牛奔出几十米,像是突然明白过来,不知所措却定定站立。当不顾疼痛的爹一病一拐追过来时,它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等待惩罚。爹扬起了手中的鞭子,却终没有落下,他看到了老牛眼里的惊惧,老牛季乖地跟着爹返回,在惊魂未定中重新拉起了车子,与同样惊魂未定的爹一同回家.

吉人天佑,爹的腿没伤到筋骨,没过多久便无大碍,但老牛却在不断老去。它反刍的节奏越来越慢,卧下后挣扎着起来时,显得有些艰难,它用越来越凸显的脊骨和更加慢悠仿的步子告诉爹娘,它支撑的力量在衰竭。

爹的烦躁写在脸上,吃饭的当儿,就推开碗筷,吸拉着鞋出去看看老牛;半夜里睡着皓着,便爬起来披衣出去,粗糙的手在老牛头顶摸来摸去。铡草的时候,把莜麦秸铡得碎辟的,又怕带了土,喂给老牛的时候都要用筛子过一下。牛吃不下,他也吃不下。老牛走不到地里去了,家里的生活渐渐没了着落。

最终,老牛还是被爹卖了,毕竟,那是家里最值钱的资产。那天,爹早早起来,给它吃饱喝足,又给它全身擦了一遍,让它的皮毛看上去更柔顺些,然后,在娘的悲切中拉走了它。以后的命运,想必只有一个归宿。

爹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晚上,他把一抱一抱的莜麦秸赌气似的塞进灶膛烧炕,莜麦秸喘不过气来,“呼”地喷出一股浓烟,并宴时燃烧,火光映着爹铁青的脸色。夜里,他和娘依然习惯性地醒来,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娘望着黑洞洞的房顶喃喃自语,也不知道它怎么样了,爹不吭声,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爹把所有与老牛有关的东西——缰绳、牛鞍、皮鞭等,全部堆在牛图里,一把锁锁了,把关于老牛的记忆封存在那间屋子里,从此爹娘再没有走出村子……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

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责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 稼稽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借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佃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