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访谈类题材专项(一)

作者UID:22250625
日期: 2024-11-23
复习试卷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三星堆遗址(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成都金沙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化,主流的解释是商周时期的西南方国属于古书中有片段记载的蚕丛或者鱼凫王朝。不过,历来也有一些吸引眼球的奇怪说法流传,比如说,有人猜测古蜀人来自埃及或者巴比伦之类的古近东文明,也许是古老文明覆灭后的难民,来到东方定居。

这样的想象当故事听也许会比较有趣,但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从整体来说,迄今没有任何实在证据表明古蜀文明源自西亚或地中海地区的更古老文明。根本理由也非常简单:如果有整体、全面、大规模的文明移植,不论是西方族群的移民还是本土族群主动的学习,都会留下清晰不可磨灭的痕迹。但三星堆和西方世界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比如常说的金面具,这次还出土了一个更加巨大的残片,固然和古埃及和迈锡尼文明的金面具可以相类比,但具体的工艺和形式又相差很远,除了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的人脸模样之外,毫无“遗传基因”上的相似。其用途也是用于祭祀而非丧葬,相去甚远。

相反,无论是当年还是目前这次,三星堆中出土的中原风格的器物很不少,比如尊、罍等日用的青铜器,又如玉璋、玉琮等祭祀“法器”,都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有自己的悠久传承。表明古蜀国要么是中原文明的支流,要么是与中原文明相互平行但又有密切学习交流的关系,又或者是几种古文化的汇聚和创造性发展,都可以在东亚文明区系的内部予以解释。最新的发掘更加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发现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几乎一模一样的商代圆口方尊——说不定是同一个窑里浇铸出来的——充分说明二者之间的往来相当频密。

《尚书》中记载,“蜀国”曾参与了武王伐纣等商周史事,有人认为二者相距太远,应当是另一个同名的方国,但上述考古发现表明,即使在上古时代,蜀山也未必是不可跨越的天堑。甲骨文专家孟世凯还从殷墟甲骨中解读出了蜀国贵族曾到访商都的信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关联当然没有“古蜀是古埃及人后裔”之类那么吸引眼球,但也富有历史的趣味,对我们还有重大启迪:传统史学认为中国文明自中原兴起而惠及四方,是一种较单一的起源关系,但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文明的初期恰恰是“满天星斗”,四方星辉交映,捧出了黄河流域的“太阳”。中国、中原的“中”,实则蕴含了对四方上古文化的古老记忆。恰是“居间”的有利位置,孕育了吸收东西南北各方文明因子(包括遥远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而加以创造性转化的夏商文明。各方从这个“文明交流中枢”中获得信息而反哺自身,又反过来“问鼎”这一中枢,比如稍后的周人、秦人、楚人……古蜀与之的关系较为疏远,在千年中“另立门户”,但最终仍然百川归海。比如古蜀人神秘的青铜神树,在汉代就转变为后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摇钱树”……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虽然我们不能苟同中国文明是全盘或根本上的外来移植,但也无需过度鼓吹其纯粹一元,自根自生。毋宁说,它在源头中就蕴含多元与综合,“中国”之“中”,恰恰意味着源头的包容、开放与谦卑。

(摘编自南方周末《三星堆与中国文明多源性》)

材料二:

1986年,三星堆遗址1号坑与2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发掘更为引人注目: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层层审批完善,各种高科技设备应用于从发掘到研究环节,全国34家科研单位集体攻关……这表明,全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也为进一步研究留存了更大空间。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精美牙雕残件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考古热”“文保热”。从陆续出土的精美文物看,三星堆遗址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昭告世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属性。以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为带动,做好三星堆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汲取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给养。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在这次被大家称作“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当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得考古不再“冷门”,文物不再“高高在上”。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摘自人民网时评《引人注目的“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通过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这种新的考试招生模式正在倒逼学校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选课走班也促使学生将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进行强关联。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权,从高一开始就要形成三年完整的学业修习计划,并参考大学各专业招生所指定的科目进行专业选择。不难看出,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高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一致的观点是:学校要首先承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目前学者们在有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有以下共同认知: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应开发多种教育途径,组织各种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合理开展测评,提供个别辅导。

(摘编自“教师教育论坛”)

材料四: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那一刻,便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兴趣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量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表示,家长们对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客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

尤小平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唯“分数论”在很多家长心里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短时间的活动一下子转变他们的观念绝非易事;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项目刚起步,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它执行的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4月,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船箭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月,根据规划,神舟十二号的3名航天员将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并在轨驻留,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摘自《百科》)

材料二:

面对记者提问,航天员们表示要完成空间站任务,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在水槽中进行训练可以模拟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出舱活动。“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航天员刘伯明说:“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航天员汤洪波称:“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的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航天员刘伯明也对记者说:“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两次出舱任务的间隔时间又很短。出舱后还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节选自《北京日报》2021—06—21)

材料三:

近日,贵州遵义山里的木匠毛凤翔为了致敬祖国的航天事业,特寻来木头着手打造木制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火箭。制作过程中,毛凤翔全程采用手工制造,且把一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木工具和技艺运用其中。经过两天的时间,木制神舟十二号终于完工。毛凤翔表示,因为看到神舟十二号发射的一瞬间,心里非常激动,所以有了这个想法,用自己的传统手艺向祖国的航天事业点赞、致敬。

(中国新闻网2021—06—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首辆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分为征集名称提交、评委初评十强、公众投票前三、加权评定三甲四个阶段,最后经报批后公布结果。第一阶段共收到有效提名39808个,其中38340个提名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提交,纸质信函投递提名1468个。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提名人员年龄最大95岁、最小7岁。2020年10月,由有关专家和社会文化名人共32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提名进行了函审,评选出10个候选名称。2021年1月20日12时起至2月28日24时止,火星车全球征名活动在指定的手机应用程序接受为期40天的公众网络投票(每人限投3票)。此次火星车征名的结果,将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前择机公布。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征名提交名称

初评入围前十名单

排名

入围名称

得票数

排名

入围名称

得票数

1

弘毅

21

6

求索

10

2

麒麟

13

7

风火轮

7

3

哪吒

13

8

追梦

7

4

赤兔

10

9

天行

6

5

祝融

10

10

星火

4

公众网络投票结果

总投票人数2769619

排名

名称

得票数

排名

名称

得票数

1

弘毅

504456

6

求索

302479

2

麒麟

444132

7

风火轮

287675

3

哪吒

417647

8

追梦

277755

4

赤兔

411367

9

天行

264184

5

祝融

403977

10

星火

256222

(综合光明网、《IT之家》信息)

材料二:

国家航天局4月24日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全称“祝融号”。祝融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的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辆火星车命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以火神的名字命名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是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跨时空融合,体现了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背景下,“祝融”这一名称又有了新内涵——祝愿未来谱华章,融合发展共奋进。“祝”表达对人类踏进星辰大海征程的美好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体现融合、协作,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融合国内、国际,融合历史、现代和未来,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航天人的贡献。

(摘编自张蕾 戚铁磊 李晨《我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光明日报》2021年4月25日)

材料三:

航天器的取名影响到社会大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与参与度,也是展现国家文化的一个机会。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具有极强的时代色彩。改革开放后,中国航天器取名更加精致而富有内涵。

2007年,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个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它的名字叫“嫦娥”,取自我国上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2018年,嫦娥四号卫星计划在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又发射了一颗中继通信卫星,为嫦娥四号和地球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这颗卫星取名为“鹊桥”,用的是牛郎织女神话中的鹊桥故事。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为现代科技增添了优美的意境。

除了探月计划之外,中国还有个太阳监测卫星计划,这个计划取名为“夸父”。夸父逐日的神话寄寓着古代的先民了解太阳、探索自然的渴望,表现了他们的坚毅勇气和求索精神。中国太阳监测计划以“夸父”命名,为这一科学研究计划增添了丰富的神话意境,提升了其人文精神。

2011年,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为后继探索计划推进提供保障。基地建在天宫,如同我国神话故事中的天宫,因此取名为“天宫”。以天宫空间站为依托,中国在探月和测日计划外,还在推进各个行星探索计划。行星探索计划被命名为“天问”。屈原的长诗《天问》中诗人向天发问,开篇就涉及到天地万物从哪里来、阴阳如何变化、日月星辰如何排列等历来为神话所关注的宇宙论问题。以“天问”为宇宙星际探索计划命名,正符合《天问》中所表现出的探索与追问精神,为行星探索计划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天问”行星探索计划的第一个探索目标就是火星。2020年7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并于今年5月15日成功登陆火星。随后它所携带的执行任务的火星车开始工作。此前,这台火星任务车通过网络投票,正式被命名为“祝融”号。

(摘编自项秉光《从嫦娥到祝融——中国航天器名号中的神话元素》,《中国民族报》2021年5月25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发表论文数量和帽子评价老师、以学历评价人才,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总的看,教育评价还没有很好地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评价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

党中央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评价存在的“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键在于压实责任,敢于碰硬。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

(摘编自朱之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材料二:

《总体方案》从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和改革用人评价等5个方面,提出了22项改革任务。其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其中有四句话最为关键。”参与该方案制定讨论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那就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目前来看,我国教育评价看重结果评价,强调定量评价。说白了,就是“数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问题的本质,也是“数数”。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实施“四个评价”正是破“五唯”的治本之策。从根本上说,存在“五唯”评价问题,主要原因是实行结果评价。

强化过程评价,则意味着将受教育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也纳入评价体系。《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德育评价、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和劳动教育评价,强调要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而增值评价,通俗来说,就是看评价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毕竟,不同水平的学生会分流向不同的学校,对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看优秀学生的占比,将学生进步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诉求。

《总体方案》中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改革社会用人评价。陈志文强调,教育的问题,其实是社会的问题,教育评价是社会评价的一部分。社会选人用人对于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牵引作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树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观念,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摘编自张盖伦《破除“五唯”顽疾教育评价不看数字看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易地搬迁户是否“留得住”“能致富”,脱贫户是否有返贫风险等,关乎脱贫攻坚的质量,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当前,要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脱贫成果,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开拓农产品销路、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助力脱贫户真脱贫、稳脱贫,各级各地要积极担当作为,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帮助找准发展路子,摸清后续发展需求,助力贫户从“挪穷高”向“拔穷根”、从“吃穿不愁”向“能致富”、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巩固脱贫成果,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让“我要富”“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转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他们脱贫的意愿、技能和本领,同扶贫干部一道形成合力,一定能使脱贫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06月08日)

材料二: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因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摘自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三: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精神,凝结着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彰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智慧与勇气,必将激励人们一往无前,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都同贫困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历史的积淀、党的领导、人民的奋进,在披荆斩棘中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不仅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且孕育了伟大的精神。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是具体的、鲜活的,主要体现于广大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坚强行动、坚毅作为中。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这些脱贫攻坚的楷模,正是带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真感情,才能以奋发的精神状态、蓬勃的精神力量,凝聚众力众智众志,在党的团结带领下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一位群众说,“干部们冲在前,我们也不能松劲!”新征程期待新作为,伟大精神激励矢志奋进,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披坚执锐、勇立新功,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处。

(摘自人民网2021年02月28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

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科技部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何部署?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记者: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王志刚:我们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家急迫和长远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记者: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将如何部署推进?

王志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逻辑起点,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和题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记者:怎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志刚: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优势。科技部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组织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献和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记者: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王志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在企业布局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二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创新联合体以完成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突破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

(摘编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1月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材料二:

宴饮活动的座次关系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礼仪关系的缩影。

《红楼梦》中的宴饮种类繁多,下面列举分析。

《红楼梦》里有大量迎客宴饮的描写。按礼俗,规模较大的宴会要按辈分、等级来分餐,然而贾母为迎接林黛玉的家宴非大型正宴,且贾母性喜与小辈儿孙同乐,因此迎春、探春、惜春等得以同席。黛玉虽然年幼,又是王夫人的晚辈,但其内宾身份涉及到“礼制”,因此黛玉座次仅次于贾母。另外,如果家有数代夫妻,遇到重要节庆,或有内宾,下代正妻则要象征性地在旁侍奉。在正式宴会中,虽有主客之分,但君臣关系重于主客关系,仍以前者为主要座次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迎客宴都重视座次关系和宴饮场所,是否强调座次和场所与宴请的对象及宴饮的级别有关。

游乐宴的布局已非用餐时的围桌团座形式,而是以酒令官为中心环绕排列,以方便游戏的进行。此外,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众姐妹座次也按本家与外姓分开入座,而非视为一体随意混坐。有时甚至丫环也可入座,可见游乐宴本身的随性。

节庆中的宴饮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同辈间因血缘亲疏而非同席,分两边而坐。受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座次会根据长辈或是位重者的喜好发生调整。受长辈宠爱的小辈往往受邀陪长辈坐主桌,以示孝道。

由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地位的观念现在仍然有所延续。

(选编自虞菲、李向峰《宴饮礼仪文化的空间映照——以红楼梦为例》)

材料三: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网络直播兴起于2005年,到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截至2018年,我国直播行业的规模已经超过4.5亿人,即超过一半的中国网民都玩过直播。庞大的市场规模,导致主播群体良莠不齐。

为了吸引眼球,一些主播无所不用其极,出格的直播行为一再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这说明网络直播活动和网络主播的行为亟须规范。为此,2018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的基础管理。

无论是从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朗的角度,还是从维护网络主播长远利益的角度,对网络主播进行教育培训都十分必要。黄轩婷呼吁更多直播平台加入对主播的培训中,通过人才教育培养的方式为行业孵化赋能,早日把网络主播变成能出状元的“第361行”。

(摘编自韩业庭《网络主播能否成为“第361行”》)

材料二:

网络直播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拿来直播。为何网络直播乱象屡禁不止?新时代如何利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来弘扬网络直播正能量,是当前亟须正视和解决的新问题。

网络直播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普通大众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直播的这些优势,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直播+教育”“直播+公益”“直播+扶贫”“直播+非遗”等模式也日臻成熟,网络直播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善用“四力”,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已在学界业界达成共识。做好了前三力的建设,公信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使网络直播不仅有流量,还有受众的信任。同时公信力也会与其他三力产生合力,发挥良性的综合效应,使网络直播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摘编自刘晓燕《网络直播为何“猎奇”不止》)

材料三: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体现参与式文化的社会媒介,在传播资源盈余的时代,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丰富性、场景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征让网络直播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社会心理需要,因而吸引了大批用户。许多针对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休闲娱乐是网民选择观看网络直播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使得适时和适当的休闲娱乐成为调节身心健康的必需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技术上为网络直播赋能。直播的便捷性和参与式互动,结合丰富多元的内容,为有休闲娱乐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直播的低门槛,为几乎所有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传播信息的机会,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网络直播在创造了新的文化、提供了新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副产品”,如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低俗的网络亚文化在直播平台发展初期或许可以带来一定的流量,但短期的饮鸩止渴无法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规范化的核心对象是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一方面,直播平台应主动作为,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把关,加强对网络主播的引导、管理甚至线下培训,通过建立一定的协同和联动机制,如灰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严格规范主播的直播行为与内容;另一方面,直播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用技术手段减少不良直播内容的生存空间。

(摘编自何祎金《网络直播:要“颜值”更要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