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第28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时练

作者UID:21595079
日期: 2024-11-21
同步测试
单选题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刻草案图表》——1953年,我国开给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轻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文物二 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达到宣传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2月

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充分肯定试办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决策

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福建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要求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

4月

中国开始颁发第一代身份证,"职业"等没有成为身份证内容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10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放宽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党在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规定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

11月

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

12月

年终盘点:"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热词,中国现代企业诞生和企业家创业最为集中的一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84年)》编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释放的活力"为题,对这一年的改革开放大事记写一个历史述评。(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创造历史。在社会变迁中,共青团活动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共青团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

共青团活动

1954年

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活动是以提高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955年

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广大青年热烈响应号召,迅速掀起一个全国性的垦荒热潮。

1957年

党中央要求共青团“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共青团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1963年

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广大青年提出了“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口号,此后学习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一直延续至今。

1983年

共青团在企业团组织和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智能杯生产竞赛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共青团主要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青年文明号活动等活动。

——摘编自李星《浅析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活动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的青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                                     

时间

土地政策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内容有:规定无偿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禁止高利贷债务剥削,废除农民欠地主的旧债务,取消一切佃租契约等等。

1942年1月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1947年1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

1953年12月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上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内容节选。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说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如何与时俱进的。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指标比较表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发展导向

经济增长导向型

经济发展导向型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

发展目标

工业化

四个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标准

工农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发展途径

增长优先

增长为主,发展为辅

发展优先

发展重点

重工业

工业

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方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内涵式与集约式

发展形势

积累优先

积累和消费并举

积累和消费并举

区域发展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发展动力

生产关系革命

体制改革与开放

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层面

经济

经济兼顾社会

经济、社会、人、生态

提取表3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农村改革

材料一: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1980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座谈会 。会议纪要指出 :“就全国而论 ,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 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 , 而不是会脱 离社会主义轨道的 , 因而并不可怕。”会后 ,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 , 带领群众研究措施 , 坚 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 ,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 , 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摘编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 ,一步一步获得共 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 引导出农村 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放宽农村经济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 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 ,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 。于是 , 多数农民选择了包 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最终 ,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 己获得了合法性 。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工业布局对于各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地区经济发展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数值越大,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中国工业总产值地区变异系数变动趋势图(1952-2008年)

材料二:各时期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单位:%)

                                                                                                                                                                                                                                                                                                                                                                                                                                                                                        

地区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1963——1965年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沿海

36.9

38.4

34.9

26.9

35.5

42.2

47.7

内地

46.8

56.0

58.3

64.7

54.4

50.0

46.5

注:由于全国统计购置的机车车辆、船舶、飞机等投资,未划到地区内,因此沿海与内地投资比重之和小于100%。——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表4东中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比较(单位:%)

年份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8

18.08

28.61

6.17

5.83

1996

31.02

46.29

9.71

11.40

2004

57.95

87.99

11.85

12.85

——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

提取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发展趋势进行阐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张兴让

“张联合”

1984年,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党委副书记。很快张兴让头脑中形成了成立“企业联盟”的构想。这种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联合体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管理”

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

1985年下半年,他领导企业实行包括物质指标、经营工作、设备运转、物资使用、能源利用、资金周转等方面“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

1987年,张兴让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张折腾”

1992年,张兴让开始了建厂以来最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第三次改革。他把全厂近千名在职工人全部解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劳动服务公司将不再聘用。所有职工都必须交纳1-4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否则不但不解决住宿问题、不发放医疗补贴和停业生活费,更不会按照长期工作安排。在重重压力下,“劳动服务公司”推行了不到两年便不了了之,张兴让的“劳动力社会化”梦想就此彻底破灭。

——摘编自《张兴让:国企围墙内的变革者》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张兴让前两次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谈谈“后张兴让们”的出路在哪里。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