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9 开学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唐朝贞元以后,政府开始征收茶税,之后又实行禁榷制度,把茶的产销收归官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政府鼓励官与民争利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受阻
C、 饮茶已蔚然成风
D、 茶税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    )

A、 元代社会政治环境宽松
B、 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C、 科学家执着的探究精神
D、 社会需要推动技术革命
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
A、 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 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 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916年,胡适强调“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就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应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这一主张(    )
A、   提高了当时民众文化素养
B、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冒进倾向
C、 使白话文占据了主流地位
D、 助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达200万,在1912~1919年,工人共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五个月就高达19次。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
A、 民主政治氛围宽松
B、 具备无产阶级政党成立阶级条件
C、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毛泽东这一主张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
A、   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B、 动员农民配合北伐军
C、 实现民主革命道路的转移
D、 在农村推行土地革命
在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上,许多事件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下列历史事件与其标志性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 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实现
C、 七七事变——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D、 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下图所示是《抗战漫画》第九期上吕蒙创作的作品《我们的阵容》。该漫画意在表达(    )

A、 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效
B、 持久抗战必胜的决心
C、 全民抗战的高涨热情
D、 侵华日军的兵力较少
下图所示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    )

A、 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 女性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C、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
1957年,中央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按照苏联的模式发展速度太慢,中国必须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一条更快捷的现代化道路。为此,中国政府(    )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推广农业机械化
D、 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有众多领域走到世界前列。目前,全球将近40%的网上交易发生在中国。这表明中国(    )
A、 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B、 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C、 人工智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 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世界第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的统治阶层认为,巡按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明太祖说:“民之休戚,系于牧民者之贤否,咨询得失,激浊扬清,则系乎风纪之职。”在中央,明代巡按的选拔、遣派、考核都由皇帝直接负责;在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衙门,不受布政司和巡抚的管辖,会同巡抚行使监察人事司法之权,巡按对六品以下的官员还可以直接问拿。明代还建立了以卑临尊、岁一更替、任职回避等制度,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加强了对巡按御史的管理,仅在英宗时期,就对25名巡按进行了指控。明代时期,在地方设立的按察司与巡按的按察司制度相互配合,双轨并行,形成了明代独特的监察体系,在监察地方吏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赵京京《明代巡按制度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年),虽然沿袭明朝巡按制度,并“许巡方御史不时纠劾”之权,但顺治帝也一再声称,巡按御史“贪婪掊克者甚众”,甚至每有巡按贪赃枉法,便有满族官僚借端倾陷汉人大臣,致使满汉官僚尖锐对立。顺治十一年(1655年)四月,郑亲王济尔哈郎还以奉差官员随带员役、马骡、廪粮草料等项甚多,直省地方频年水旱,供应艰难为由,提出暂停派遣巡按的意见。顺治十七年(1661年)六月,都察院又以云南用兵,粮饷不足,请停巡按御史。

此后,顺治帝令大臣具奏,从而引发了一场巡按废遣之争。清初著名史家谈迁在论及顺治罢巡按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盖满人意以巡使掣其肘也”。顺治十二年(1656年),都察院左督御史龚鼎孽力请恢复巡按,但“满人不以为然”。

——摘编自林乾《巡按制度罢废与清代地方监察的缺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端,洋务派的科技观由此形成。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他们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直接由内战引起的。”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洋务派设译馆,培养翻译人才;开办新式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洋务派的科技观经历一个由浅到深渐变的过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30余年,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最终失败。这根源于“中体西用”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

——摘编自高庆节《试论洋务派的科技观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派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他们看到了科举制度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围绕着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型学校,必修自然科学。在维新派的号召下,一时间学会林立,如雨后春笋,“除去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学会,自然科学方面着实是“有一学即有一会',有农学会、矿学会、工艺会、化学会等”。学会大都以“兼采中西各法与天地自然之利”,“互相讲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持译书局的工作,编译了大批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内容的教科书,并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人光化电声算之述作”。总之,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做了极大贡献。

——摘编自胡晓登、周松柏《戊戌维新与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命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出现了。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密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矿厂、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城镇粮食的凭证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票证”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叙述。)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