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

 元朝秉承“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边思想,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比较稳定的统治。符合上述治边思想的元朝史实是(  )
A、 突厥“控弦百万”,设羁縻府州,贡赋“不上户部”
B、 “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实行捺钵制
C、 “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D、 西藏“民俗尚武……惟事佛为谨”,故设宣政院管辖
崇祯年间,给事中傅元初上书说:“吕宋(今菲律宾)其夷佛郎机(西班牙)也,其国有银山,夷人铸作银钱独盛……皆好中国绫缎杂缯……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郑和下西洋开启明朝与东南亚贸易
B、 对中国丝绸的需求引发新航路开辟
C、 朝贡贸易促进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
D、 明朝与西班牙殖民地间的丝银贸易
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   )
A、 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
B、 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
C、 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
D、 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
 从公元前2000年始,两河流域先后崛起巴比伦、赫梯、亚述诸帝国,霸权几易其主。与此同时,北非的埃及也多次同西亚各国争夺该地区的霸主地位。这一历史进程(  )
A、 促进了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B、 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C、 加速了东地中海周边的文化交融
D、 推动了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如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
A、 《战争与和平法》
B、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 维也纳会议
D、 德意志帝国成立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6.0分)

 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
材料一: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才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末宋初开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着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官学制度变化的视角,评析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

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演变

材料一:中国实行着有别于欧洲和西亚、印度的货币系统。其特点长期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这是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中国古代货币形制和币材也在不断变动,货币经济也起伏波动。

——黄纯艳《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货币形态变化简表

阶段1  秦朝至隋朝

秦朝统一全国货币,通行半两钱。汉武帝时开始发行五铢钱,并且禁止私人和地方郡国铸造,中央政府完全掌握了铸币权。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经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长期使用,是古代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阶段2  唐朝

唐朝开元通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的五铢钱是计重钱体制,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淡化本身价值,加强符号化特征,由重量货币发展到名义货币,是一个进步。开元通宝钱最早对铜钱成分配比加以制度化,有利于铸钱质量的提高。开元通宝“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成为后世铸造铜钱的规范。

阶段3  宋朝至明朝

宋元时期纸币大量流通,形成纸币和铜钱共同使用的局面。纸币自身无价值而法定价值大,能够适应大宗交易和大额支付需求。但宋朝和元朝政府往往利用滥发纸币搜刮百姓,弥补财政亏空。明朝初年力图恢复纸币制度,但是发行量过大,纸币不断贬值。纸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

阶段4  明朝和清朝(1840年前)

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最重要的货币。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有很高的价值,“大额用银,小额用钱”,形成银钱并用体制。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可以避免封建政府操纵货币搜刮人民。白银货币化改变了支付手段,提高了结算效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商品大规模流通。但是,白银过度依赖进口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19世纪前中期英国议会立法。 
材料一:19世纪前中期英国议会立法情况(节选)                                                                                                                                                                                                                               

时间

立法情况

1802年

通过《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对工厂学徒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1833年

通过工厂法,限制未成年工人每日工作时间,规定每天要留出一定时间让童工接受教育

1846年

废除《谷物法》,允许粮食自由输入(注:《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欧洲许多粮食出口国以限制英国工业品进口作为回应)

1847年

通过《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的河流、水库等通过10小时工作制法案,将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缩短为10小时

1849年

取消17世纪制定的“航海条例”(注:该条例禁止其他国家船只向英国运送货物,以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

1863年

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限制制碱行业的排放量

1870年

通过《初等教育法》,计划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5岁就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制度

材料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30年来,工人所争得的让步完全是有名无实的。从1802年到1833年,议会颁布了5个劳动法,但是议会非常狡猾,它没有批准一文钱用于强制地实施这些法令,用于维持必要的官员等等。这些法令只是一纸空文。事实是在1833年的法令以前,儿童和少年被迫整夜、整日或整昼夜从事劳动。”马克思指出,“工厂法关于所谓教育的条款措辞草率;由于缺少行政机构,这种义务教育大部分仍然徒有虚名;工厂主反对这个教育法令,使用种种阴谋诡计回避这个法令;——这一切明显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马克思还指出,“他们(工人阶级)提出,所谓十小时工作法令只是一场骗局,只是议会的欺诈行为,根本就未存在过!工厂视察员严重地警告政府说,阶级对抗已经达到难以置信的紧张程度”。 

——摘编自于洪《<资本论>中英国议会的形象》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