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首都师大苹中分校2023-2024高二(上)历史期中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

《左传·公年》记截:“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体现出( )
A、 分封制是宗法制基础
B、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 王权与神权相互影响
D、 内外服制度的推广
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图中所示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政府分工的简约化
B、 中央官制的成熟化
C、 宰相权力的扩大化
D、 皇帝威势的隐形化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B、 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D、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进入19世纪,英国先后进行了1832年、1867年和1884--1885年三次议会改革。三次议会改革后英国( )
A、 正式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度
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C、 逐步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D、 基本实现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宋朝( )
A、 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B、 由科道行使监察权
C、 设置肃政廉访司行监督
D、 实行台谏合一制度
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等说法。这表明荀子( )
A、 主张重礼轻法,注重礼义教化
B、 辨别礼法异同,坚持百家争鸣
C、 强调礼法并行,重建社会秩序
D、 关注时代亟需,推崇国家权威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文献,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100年后,欧洲大陆的法国颁布了另一部文献,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欧洲。这两部法律文献分别是(   )
A、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
B、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C、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D、 《权利法案》《民法典》
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9月20号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2007年9月,在全国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李素丽等5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这说明,我国( )
A、 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B、 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 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D、 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方针
某学习小组为了进行主题汇报,准备了“孟泰”“时传祥”和“王进喜”三个人物的材料。其汇报的主题应是( )
A、 仁人志士,救亡图存
B、 革命先烈,共御外辱
C、 劳动模范,无私奉献
D、 敢为人先,改革开放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宾客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隋文帝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 鸿胪寺仅限于管理少数民族的相关事务
C、 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D、 唐朝服饰文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影响

非选择题

法律与教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两个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材料二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有度》

材料三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兴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 “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tǎng,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材料四 宋代乡约之法: “众推有齿德者一人为都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

清朝前期的乡约可分为村乡约、族约和乡乡约三种形式。村乡约一般大村一村为一约,小村数村为一约;族约一族为一约;乡乡约设于农村各乡,一乡为一约,它们都隶属于州县,对州县负责。乡约辖区的户籍人员必须入约,即使大逆不道之人也不被开除约籍。村乡约和乡乡约分别设约正一名,有的还设约副若干名。约正、约副负责推说义理、宣讲圣谕(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举善纠恶,平时负责调节纠纷,投呈佐证,稽查奸宄盗逃和应付州县之事。他们由州县官从本乡本里选人担任。

——摘选自段自成《清代前期的乡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捍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其四,控制胡人,为我所用。……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

——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300年中,从总的方面来讲,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代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对异族政策。

——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