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二中、南师大灌云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段考试卷(9月份)

日期: 2025-04-02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
A、 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 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 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 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自景泰四年开始,明朝规定凡是出任督抚职务者,都在原有官阶的基础上增加都察院官衔。到了嘉靖年间更是为督抚加上兵部衔,通常为兵部右侍郎等等。这一变化( )
A、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B、 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
C、 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治理效能
D、 目的是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至高无上,公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投票,即使结果证明是一次错误的表决,他们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一状况表明(   )
A、 公民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B、 直接民主体现了优越性
C、 雅典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 城邦决策缺少理性机制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思想家潘恩说:“即使是在小范围,代议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议制,一定比实行直接民主运作得更好。”据此可知,潘恩主张(   )
A、 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
B、 大众民主应与精英政治相结合
C、 建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D、 维护美国种植园主阶级的利益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秦统一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其特征是中央政府和皇帝任免各级政府官吏,这些官吏有任期,依靠薪俸为生。官僚体系下,皇帝是一切国家军政大事的最后决定者,中央的总负责人,被称为宰相。西汉时,宰相一度是一个人,权力很大,对君主形成威胁。到唐宋发展成为多人集体制度,皇帝诏令需经宰相会议通过才正式有效。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强化,废除了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皇帝决策总有许多困难,所以后来形成的内阁制实际仍然是一种宰相制度。对于人才的选拔,从唐代起形成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为了保证官员认真负责,不营私舞弊,又设立监察机构。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专制制度考察》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猛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增强,推动了整个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但直至19世纪初,英国政府各行政官吏的选任还依然采用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恩赐制”,多由贵族子弟充任,买官鬻职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膏粱子弟、庸碌无能而踞高位者有之,身为要官领取高薪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之,文官素质每况愈下,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政府声誉。185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了三项改革计划:一、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二、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祛除恩赐制弊端,选拔优秀人才。三、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

——摘编自陈有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分析】【分析】根据“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等可知,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围绕材料内容,从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背景、具体表现、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

【点评】

【题型】论述题

【分值】13

【考查类型】常考题

【试题级别】高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